全文预览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幻灯片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ppt  |  页数:50 |  大小:2169KB

文档介绍
会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制作状况及主题风格。Р1937年“八·一三”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闸北、虹口、江湾进攻,中国守军拼死抵抗(《八百壮士》)到11月12日撤离上海,很多电影公司及其拍摄场地被毁于战争的炮火,很多知名的电影人不得不迁往内地或香港,中国电影业的中心遭受巨大破坏。Р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分期Р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由武汉而重庆,中国电影业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制作阶段。?1、抗战初期(1937—1938),以真实记录抗战状况的新闻纪录片为主,如《卢沟桥事变》(1本)、《抗战特辑》(1、2本)等等。?2、武汉时期,除了纪录片外,还有少量故事片,如《八百壮士》等;Р3、重庆时期(其中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之前是故事片比较兴盛,如《东亚之光》、《塞上风云》、《中华儿女》等;之后电影创作则国统区电影则陷入停顿,“中制”、“中电”三年没有拍一部故事片。这时间香港电影相对兴盛发达起来。Р1、国统区电影?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电影,这时间经历了上海撤出,武汉时期、重庆时期不同阶段的变化,但大体上围绕“中制”、“中电”、西北营业公司三个主要创作机构,产生了20部故事片,100多部纪录片。?(一)“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简称,原为政训处汉口摄影厂,后隶属政治部第三厅领导,其影片制作比较出色,其主要作品有:Р(1)武汉时期,3部故事片50部纪录片,其中《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热血忠魂》(袁丛美编导)、《八百壮士》(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较为知名。Р(2)重庆时期,“中制”是国统区最大的制片基地,产生了8部知名的故事片,如何非光编导的《保家乡》、《东亚之光》、史东山编导的《好丈夫》、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的《胜利进行曲》、孙瑜编导的《火的洗礼》、阳翰笙编导苏怡导演的《青年中国》、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塞上风云》、袁丛美导演的《日本间谍》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