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骨髓炎。感染途径: 病理特点?骨质破坏、坏死和新骨形成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坏死为主,后期以新骨形成为主,可出现三种转归,即炎症吸收, 形成局限性脓肿和弥漫性骨髓炎。发病病因 1、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乙型链球菌占第二位。 2、一般致病菌由位于皮肤或粘膜处的感染灶, 在原发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进入血循环。而菌拴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 在此沉积,引起感染。 3、局部外伤可能是诱因。 4、小儿特点: 儿童集体抵抗力减弱,易在营养状况较差,久病初愈,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此病。?年龄及部位:儿童多见,以四肢长管状骨干骺端,即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但很少发现原发感染灶。?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寒战,高热至 39 °C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 1.早期: 患区剧痛,局部皮温增高,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致患儿不敢活动患肢。? 2.后期: 局部水肿,压痛更为明显说明此处已形成骨膜下脓肿。往后疼痛减轻,为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但局部红、肿、热、压痛则更加明显。各关节可有反应性积液。如向髓腔播散,则症状更严重,整个骨干都有骨破坏后,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3.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维持 3~4周。脓肿后形成窦道,疼痛缓解,患儿体温逐渐下降,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4.起病 1~2 周后可并发病理性骨折局部症状: 临床检查?1、白细胞计数增高,在 10 × 10 9 /L以上,中性粒细胞可占 90% 以上。?2、血培养结果及药敏实验。?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4、X- ray 检查: 长管骨增粗,密度不均,以增生为主,周围有新的包壳,其内有死骨死腔。早期改变不明显, 2周后可见骨质疏松,骨小梁开始紊乱, 3~4 周有骨膜反应。?5、 CT 检查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6、核素骨显像发病后 48 小时有阳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