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10 12/L,血细胞比容<0.42 ;成年女性(非妊娠) 血红蛋白量<110g/L ,红细胞数<4.0 ×10 12/L红细胞比容<0.37 ;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为贫血。一、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IDA) 是指体内可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储备被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铁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体内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输送氧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化过程。正常情况下铁的消耗和补充保持动态平衡,缺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经过不同程度的铁缺乏阶段,最终出现缺铁性贫血。 1.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人类吸收的铁可以从食物中获得,正常每日饮食含铁 10~15mg ,其中 5%~6%可被吸收,用于维持体内铁的平衡。但处于生长发育的婴儿、青少年和孕妇,由于铁摄入不足和需求量增加,则较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 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五个病因(一) 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五个病因 2.吸收障碍铁的吸收主要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胃酸有助于二价离子铁和血红素结合铁的吸收。因而胃切除后、胃酸缺乏、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及肠道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铁吸收障碍导致缺铁性贫血。 3. 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的病因。失血 1ml 丢失铁 0.5mg ,失血 5ml/ 天,即可引起缺铁。造成慢性失血的原因众多, 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出血。 4. 偏食、挑食、习惯性吃烘烤食物者,均易患缺铁性贫血。 5. 膳食中动物性蛋白含量低,不利于铁的吸收。(二) 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①6个月—2岁的婴幼儿②33.8% —45.7% 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1)妊娠三个月以上的妇女 19.3 % (2)育龄女性 11.4% (3)青少年 9.8% (三) 发病机制 1.组织缺氧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氧并运送到全身组织,严重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缺氧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