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 ①反应速度②反应速度的差异③反应的正确率④反应标准⑤反应的难度⑥口语记录Р(主观) Р 对因变量的控制: Р (1)反应控制:使用规范的指导语(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 Р (2)选择恰当因变量指标:保证有效性(效度),客观性(客观存在),数量化(能Р够量化)(可靠敏感),要能够精确地、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Р (3)避免量程限制:测量指标不能灵敏地反映出因变量的变化,即因变量指标缺乏Р敏感性。天花板效应(测量指标选择过于容易,结果超过量程,两个胖子站在 10kg 的秤Р上,秤都到底了)和地板效应(测量指标选择过难,结果达不到量程,小学生做六级卷Р子,成绩都很差) Р (4)反应指标的平衡: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在保证正确的同时尽量做快) Р 3、额外变量的种类及控制Р 额外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是会干扰实验,即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Р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的控制那些额外变量。Р包括Р (1)实验者效应(来自主试方面) Р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Р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自动化控制、双盲控制、随Р机分配主试) Р (2)要求特征(来自被试方面) Р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猜想的实验Р目的进行实验的方式。(霍桑实验,安慰剂效应,顺序效应,约翰.亨利效应:竞争过程中Р表现超常) Р (3)实验设计方面Р 主要包括: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测量仪器设备的安排布置等,测量工具的不完善Р等,被试取样记忆研究时间和环境等方面的不足。Р 顺序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方位效应Р (4)环境方面Р 主要包括:研究设施中的如光线、温度、声音、空间大小等,以及一些偶发事件如仪Р器的临时故障、被打扰等。Р (5)数据处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