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人的异化和扭曲。这些苦难是比较具体和Р单一的,并没有更深刻的涉及和探讨到广义的生命苦难。小说在叙述过程中一步步将批Р判的矛头转向“四人帮”,将一切苦难的原因归结到“四人帮”。将苦难的复杂性简单化Р为“四人帮”的文化专制或愚民政策。于是,我们在原本包含着浓重的人性人伦元素的Р作品中却没有看到作者更深层面的思考,只能看到作者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愤怒Р和批驳。作家们在文化专制的时代无法获得话语权,而经过“文革”的磨难,在新的时Р代亟待通过写作获得自我身份的确立继而重建自身的主体性。他们“在‘新时期’的文Р学创作冲动的初始动机中,存在着强烈的主体自我认同的愿望。一个从历史阴影下走出Р的个体,极力要建构(修复)一段完整的历史,使历史重新神圣化,在这个历史中,重Р新确认文学写作者的历史位置和角色”①。Р 在“伤痕文学”之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反思文学”将反思的触角伸向了更Р早的“反右运动”。“反思文学”中的很多作家在“反右”之前已经从事写作却因为种种Р原因(其中不乏是因为自己作品问题)被剥夺写作权利,被迫停止写作。也因此这些作Р家被称作“归来作家”。②其中以张贤亮、王蒙、丛维熙等为代表的主体作家都有过“右Р派”经历。这些作家们拥有最宝贵的苦难记忆,对政治运动中的灾难有最直接的感受。Р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苦难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经验。苦难是人类理解Р人生和世界的有效材料,越是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越是能够创作出伟大、久远、能够Р震撼读者心灵具有深沉力量的作品。生活在几十年间突发巨变的中国,这些在作家们身Р上发生过的具有时代烙印的苦难更能直接反映一代人的经历、情感和思想。Р 当代中国呈现出的丰富而鲜活的苦难资源,在“文革”后的新时期虽被众多作家书Р Р①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Р②“归来作家”一词出自艾青年诗集《归来的歌》。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