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的Р信用风险转移模型几个模型的比较之上。同时,他们也对目前主要的宏观压力测试系统,包Р括 FSAP 系统、奥地利央行的 SRM 系统以及英格兰银行的 TD 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 Р 刘晓星(2009)对压力测试和风险价值这两种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了压Р力测试在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方面的作用和实施步骤,并就压力测试中常见的反馈效应、传染Р效应、交互效应等难题进行了探讨。 Р 陈颖、李婧(2009)从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两方面分析了在 FSAP 框架下开展宏观经济Р压力测试的相关问题。对监管当局而言,如何选取适合自己国家的压力测试情景,如何对情Р景进行建模以反映情景情况下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以及如何对压力测试结论进行解释是其Р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准确判断自身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据此构造情景,如Р何协调各部门进行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做出反应,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陈颖、李Р婧(2009)对这些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Р 黄志凌(2010)对银行如何开展压力测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Р见解。他指出:(1)压力测试要同日常风险管理工具区分开,要关注于极端情景下的风险,Р它与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在使用范围和内在逻辑上是有本质差异的;(2)尽管数据收集很难,Р但压力测试还是要尽量用数据说话,避免受主观因素或风险偏好的影响;(3)不同银行有不Р同的客户群体和资产结构,这决定了它们对极端情景的风险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压力测试Р的选择上也会不同。(4)压力测试模型要充分反映“压力下的变化”。 Р 杨晓奇(2010)认为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同发达国家有很多差异,国外的很多理论模型不Р太适合我国。因此杨晓奇试图通过寻找数据变化规律来分析系统性风险。他选取不良贷款率Р为指标评估银行体系稳定性,在 Wilson(1997)的研究框架下,使用蒙特卡洛模拟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