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管子》“道”、“德”的生命特性及对当代生态伦理建设的启示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pdf  |  页数: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人的根据,遗忘了人与自然一体共生的根源,人就存在的根源,从“德,,那里获得生命特质,才能使人失去了根本的目的和价值。生态伦理的建设应从对自然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与热爱。因为道德一体“无间”的生命本性出发,在存在论维度真正的道德不是一种外在的束缚,而是一种生命上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一体共生的本的沟通、体验和关怀。性和人与自然之德性在“道”面前的平等性;在生近现代以来,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与人的存论维度上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在改主体性的增强,自然成为人认识和利用的对象,人造和利用自然时,不要使人的本质因异化而远离在自然物上看到的不是自然的生命本性,而是其使人与自然一体共有的根性。总之,只有坚持道德在用价值。道德的原初意蕴、生命特性被日趋“盘剥”,自然本性层面上的一体性以及存在论维度和生存逐渐成为纯粹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论维度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关系,道德不再是自然宇宙论的范畴,而是一个主在,当代生态伦理建设才可能走向理论和实践的体的实现原则,道德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而完全成深处。了约束人的外在规范。这样的道德建构因缺乏足够的生命气质而难以达到独立自足,“失道而后德,失[参考文献]德而后仁”(《老子》第38章)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11[21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87.为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也就无法为当代生态伦理[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建设和人的生态化生存提供保障。出版社,2004.29.当代的生态伦理建设,应着眼于道德双重视[41架贻信,袁俊平.社会发展精神特性论[Ml.北京:文化域的建构:一是人与自然一体共在,内在统一关系艺术出版社2004.252.上的建构;一是人与自然外在(认识)关系上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同源性是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的(责任编辑:于孔宝)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