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前提下,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村镇银行的理论基础村镇银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产生也是建立在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大量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农业信贷补贴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是西方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学说。该理论认为农业的收入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化和低收益性等产业特性导致农民特别是贫困阶层不具备储蓄能力,无法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因此,有必要从农村外部诸如政策性资金、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其后的研究发现,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存在储蓄机会和激励机制,大多数贫困者都会进行储蓄。该理论虽然支持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但排斥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导致农村金融陷入了困境,使得农村经济过分依赖外部资金、资金回收率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十分严重,造成资金使用的浪费,无法形成一个多元、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2.2.2农村金融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金融市场论或农村金融系统论(Rural Financial Systems Paradigm)在对农业信贷补贴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该理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干预。农村金融市场论认为农村居民是有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从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低利率政策阻碍了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了农村金融对外部资金的过度依赖和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为了弥补农村贷款的高风险和较高的机会成本,应按市场供需形成存贷款利率。该理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