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学生因为受知识、阅历的局限轻易忽略之处。老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在描写时利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在处理这一步骤时,我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由“愣、抽、抖、怒”到“愣、湿润、举、敬”一系列改变,设计了这么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何会发生这么的改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深入了解整个段落,搞清将军的动作神态改变,是因为将军被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所震撼。这么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从而不仅深刻地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培养了用整体联络的看法思索问题的能力。РРР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Р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练,文章的节奏有起伏改变,或依据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如丰碑一文,有三处思维空间:①有些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她这时可能想些什么?②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想到了什么?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她们可能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详细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足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Р 总而言之,提问是一个常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增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主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经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老师的教学艺术,显现老师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