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不断训练。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有的用看加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扳手指,还有的逐一数数做加减法。学生在具体计算中,不断加深对数的理解,也为今后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当然,在计算中也自然而然地训练了数感。五、?在应用中强化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解决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真正达学以致用。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强化。在二年级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1路公交车在起点站上了15名乘客,到下一站时,下去9名乘客,又上来6名乘客,公交车上还有多少名乘客?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千篇一律地给出了答案:15-9+6=12(名)。这时,我鼓励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问题,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终于找到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原有的人数加上上车人数再减去下车人数,同样也是现有人数。接着,学生对老师出示的几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都能从多角度去考虑,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作出了解释。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并不断构建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很好地强化了数感。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的过程。应该坚持从小培养,长期渗透,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建立和发展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