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学结构变革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3KB

文档介绍
成特点各异的交互关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授受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何克抗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13],但忽略了信息化平台的融入。沈书生将教学结构定义为系统组织安排可能影响教学实现的各种因素,以达成特定教学目标[14]。迈克・雅各布森等人将教学结构分为低高结构、高低结构和高高结构[15]。2013年,他们提出了教学结构序列(SequencingofPedagogicalStructure,SPS)[16]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类教学结构序列,如表1所示。综合比较国内外对教学结构的看法,实则都大同小异,如果将其中影响教学的每个要素类别比喻为一个变量,那么教学效果会因为教师本身对变量的理解以及教学风格的不同表现出差异性。但是在现阶段的现实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学校及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倡导差异化教学与评价采用统一标准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教学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让学习者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受着外部“规则”的约束,很难体现其个体学习的“选择性”和“独特性”。2.学习结构的凸显与优势学习结构是基于学习本身而衍生的,笔者将学习定义为学习者能根据自我学习需求,在适当的网络学习空间中,自主选择适量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依据自主定下的步调开展学习,最终实现自我目标的一种过程。学习结构最为突出的优势是以学习者为本位的核心思想,陆凯莉等人认为在习结构中,学习者在目标的引导下,自主或协作完成所有的学习活动[17]。学习结构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新时代的诉求。信息化2.0的时代要求教育变革取得明显效果,学习者能自我满足学习需求,学习结构能够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二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生活各个层面的巨大变化,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只有根据现实社会的需求来变革培养学生的方式,学习者最终才能建立与现实社会要求相平衡的认知水平与心智结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