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逻辑,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即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肯定不仅仅是学习这个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只是几分之一。所以在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明确地提出中学、高中不应该成为大学预科Р,中学的任务不是仅仅为升学做准备,而是为生活做准备,培养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未来的公民。Р 他们提出了一个七项基本原则。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第四,积极的家庭成员;第五,必要的学习过程的掌握,就是自娱教育,自娱自乐;第六,合乎道德的品质;第七,职业训练。他们就把高中的教育目标分成七个方面,所以按这个划分,智育只占了七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的学校的面貌,跟我们中国的学校面貌不一样,我们还处在一个前现代化的状态,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它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一个未来的公民,不仅要进入职业生活、学术生活,还要进入家庭,要成为妻子或者丈夫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功能,都是需要培养的,都是需要学习的。我们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它并没有有效地抵御和改变应试教育,因为素质教育,它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教育理论,而是90年代第一线的校长教师,在工作过程当中,自己提出的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他的所指很明确,也是为了抵制应试教育,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哲学或者教育理论,所以它内部是没有构建的。但是生活教育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教育理论,而且它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经过陶行知、陈鹤琴Р,很大一批五四知识分子的传播,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所以在40年代的时候,儿童中心、生活教育盛行,就是像教育ABC一样,大家都知道。现在反而大家都不知道了。这是我们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缺失的这一课,是需要补上的。如果我们完成了这样的观念更新、文化的更新,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它的方向就比较清晰了。Р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