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活性的最适 pH 等于酶在非水溶剂体系中的最适 pH。Costantino 等[28] 也发现了冷冻干燥后的酶蛋白质具有“pH 记忆”。从分子水平解释为,在某一特定的最适 pH 的水溶液中,酶的可电离基团获得的这一特定的电离状态与酶的催化活性相关; 酶在有机溶剂体系中保持这一电离状态就可发挥其最佳的催化活性。因此,酶在用于非水相中的催化反应之前,最好应该对酶进行“pH 记忆”的预处理。先将酶溶解于特定的 pH 水溶液中,然后通过冷冻干燥或溶剂沉淀的方法得到酶,再将酶用于催化反应。另外还有一种较简便的方法,也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即在将酶加入到有机溶剂体系中进行反应之前,用最佳 pH 的缓冲液对有机溶剂进行预饱和。Р1.2?非水相中酶催化合成 L-抗坏血酸衍生物РL-抗坏血酸,又名维生素 C,使人体不可缺少的水溶性维生素,同时 L-抗坏血酸分子中含有烯二醇基团,还是一种抗氧化剂。L-抗坏血酸不仅可用于防治坏血病和抵抗传染疾病,还可作为营养强化剂和抗氧化剂,因此 L-抗坏血酸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Р但由于 L-抗坏血酸的脂溶性差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越来越多的 L-抗坏血酸的酯化衍生物被开发出来。与化学合成方法相比,酶催化合成方法的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副产物少,环境污染小,符合现代生产理念和发展趋势[29]。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了非水相中酶催化合成了不同的 L-抗坏血酸衍生物,其酯化衍生物主要有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抗坏血酸油酸酯、L-抗坏血酸月桂酸酯、及 L-抗坏血酸柠檬酸酯等。Humeau 等[30]在叔戊醇中用脂肪酶 Novozym435 催化转酯化反应合成了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分别以棕榈酸甲酯和棕榈酸作为酰基供体,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测定最大转化率分别达到 68%和 56%。应艳杰等[31]以叔戊醇为反应介质酶催化合成了 L-抗坏血酸油酸酯,采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