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教育学原理整理笔记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148KB

文档介绍
个问题,明确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他的课程原理系统、完整而重点突出,其中,确定目标是主要的基础的一环。泰勒的课程原理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仍在西方课程领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Р3、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Р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Р 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易教易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传授;不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Р 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Р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但是,学科课程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学生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等弊端,值得我们警惕和改正。)Р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Р特点: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Р(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