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二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诵的名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这样安排教学:首先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为什么送?);接着就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借助解释和收集的资料,自行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就是让学生汇报自学状况。Р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依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为什么送”这两个问题。在处理“何时送”这个问题时,我留意引导学生绽开丰富的想象,感悟烟花三月的漂亮;在处理“为什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观察的只是孤帆呢?”“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在江边送孟浩然?”和“假设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会如何吟诵这句诗?”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李白却是在老朋友的乘坐的帆船都看不见了,还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存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РРР Р Р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信任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时机,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到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消失了许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方: Р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Р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外拓展局部没有如期完成。 Р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比拟匆忙,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感悟只停留于外表等。但我信任,随着阅历的积存和不断地学习,以及共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以上这些缺乏会逐步得到克制。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