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利益的表达、分化及整合:再论“经济人”、“道德人”问题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活动,只重内部效益,忽视外部效益。这种利益分化、异化现象,对社会机制的健康进展,市场经济的良态运行,极具侵蚀力、破坏力,表现在:(1)排斥或舍弃了经济主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对自我利益片面化追赶达到放纵无度的地步,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进展面临严峻境况;(2)破坏了公正竞争的市场秩序,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的秩序效率;(3)切断了物质与意义的内在关联,使主体际间的丰富内涵被功利、物欲所禁锢,抛弃了人的目的意义,加剧了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冲突,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4)使社会进展呈现一种单边化倾向,造成社会各构成要素间的不平衡格局。 РР7РРР “经济人”与“道德人”割裂的危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造成这种分化割裂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呢?首先:从历史根源来看,它起源于经济和道德的分化。在人类早期,处于低级进展阶段的原始文化或经济形态,只有最基本的专一化和劳动分工,交换不发达。作为“生存经济”,这种经济活动是和传统的道德、风俗及行为的模式浑然一体的。随着人类商品生产、交换的渐渐进展,“生存经济”向“进展经济”的转化,经济活动便日愈和传统的道德、习俗相脱离了。如当代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认为经济和道德在分节化社会(原始社会)浑然一体,在阶层化社会(奴隶和封建社会)已初步分化,在功能化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则充分分化了。这种经济和道德的历史分化过程,正是“经济人”与“道德人”割裂的历史根源。 РРР8РР 其次,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的演化来看,传统社会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分工简洁,交换贫乏。在此土壤上产生的儒家思想文化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所提倡的“先义后利”、“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谋其功”,在士人倡行、国家教化下成为人们实践中居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伦日常中则是重义轻利、重农轻商。这种价值导向始终连续至方案经济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传统的价值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