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划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1940年1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到鄂豫边区访问,先后在湖北省京山县大山头、八字门一带亲眼目睹了边区民选活动的盛况:不少地方选民在自己“中意”候选人背后的粗瓷海碗里投黄豆、蚕豆或绿豆作选票,最后根据碗中豆数确定人选。这种生动的草根民主为日后人大表决所借鉴,土改后选举人民代表,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也多用“豆选”。对此,史沫特莱在她撰写的《中国的战歌》一书中感叹:“这是比近代英美还要进步的普选!”Р此外,新中国成立前山西也搞过“豆选”,“豆选”中有一个著名的歌谣,后来被改称儿歌:?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陕甘宁边区在选举中流传的歌谣是:?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大家选举要留神。选举票上看清楚,分清好人和坏人。选上好人大家喜,选上坏人都遭殃。”? 通过对“豆选”的简单描述,可以看出,“豆选”不仅仅体现了对普选权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定时期执政者对民众的信任和推行民主政治的决心,民主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Р“1791年“权利法案”在赋予美国公民以平等权利的时候,却没有给曾为新大陆的拓殖作出巨大贡献的黑人以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直到1862年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才在法律上重获自由。但是,南部的重建并没有使黑人享有与白人同等的地位和权利。相反,出现了歧视黑人的新措施。南部各州颁布了各项针对黑人的法令即所谓的《黑人法典》。1870年的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南部各州还是通过人头税、登记法、文化程度和财产限制等手段否定黑人的选举权,正如一封黑人为反对暴力行径致国会的呼吁书中所写那样:“…我们一直是守法的公民,我们纳税,但在本州的许多地方,我们的人却从投票处被赶走,拒不给以选举权。许多人试图投票时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