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推荐)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32 |  大小:92KB

文档介绍
以小见大,不要“高口号”式; 实——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 总之,在给孩子提要求时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 我们思考,养成教育要真正“落实”而非“落空”就应该抓住“近、小、实”这几个字,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于“细节”入手,通过细化的行为标准、细致的视角运用、细小的机会创造,把行为习惯培育融合在孩子的点点滴滴的学习与生活细节体察之中。所以,我们形成了“细节设计下的养成教育实践”方向,决定通过课题研究这样的平台来全面助推。Р基本设计Р基本目标Р1.建立基于细节设计的行为养成培养实践体系。主要是从内容、方法、评价三个维度建立校本实践经验体系。内容上建立以细化为核心的行为要领标准,方法上建立以平台、合作、情境等为特点的训练体系,评价上建立以福娃争星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Р2.提升福校学生文化内涵。通过建立基于细节设计的行为习惯养成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培育质量,提升福校学生的整体行为素养。Р3.促进福校教师专业成长。借助细节设计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培育的指导能力,促进福校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型,助推学校校本研修文化建设。主要是设立智慧教师评价体系。Р核心品质——有序,有礼Р“有序”, 包涵“秩序、顺序、程序”等层面要义。秩序,就是有一种公共观念与意识,知道公共规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并且能自觉执行规则不破坏秩序。这种“序”源自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集体活动中积累的行为认知与能力。顺序,就是做事有先后合理的时间分配与安排,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做一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明确的计划与安排。这种安排意识是生活的基本素养,应该源自学校生活中每件事情处理、每个行为的表现过程之中。程序,就是学习活动与问题解决是讲究方法与思路导向的。良好的思维方式与意识是高水平思维能力的核心之一,这源自学校课堂教学中孩子不断经历良好的有序的学习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