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师流动和校长轮换保障机制,采取刚性化推动和人性化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打通人力资源流动关节,畅通流动渠道。一是建立健全校长任期交流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度。通过优秀校长的输入,为薄弱学校注入优良的管理、教学理念、方法,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二是完善教师流动的约束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在评优晋级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创造教师良性流动的政策“坡度”,把是否进行过开放课堂、跨校兼课、集体备课、承担课题和跨校师徒结对等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八)实现“均而不同”——统一、特色并进学区内逐步实行教学统一管理。力争达到“五个相对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考试和评价统一、校本培训统一。学区制订学区教学活动计划,定期开展学区教学活动——以活动为抓手,从之所以成立学区的本源意义出发,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活动缔造影响力。学区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在统一的基础上要注意两点:一是防止优质资源稀释。学区的初始目的是“以强带弱”,促进同一区域内学校的共同提高,从而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我们要防止优质教育资源被瓜分,进而平庸,导致所有的学校教学水平下滑的危险,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做到既不影响优势学校的优势继承和发扬,又能够促进薄弱学校的迅速跟进;二是正视差异,特色互补。通过整合学区内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校际优势,促进学区内各校之间的共享、共建、共融、共进,实现从“差距合作”走向“差异合作”,在提升弱势学校教学水平的同时要促进优势学校自身的发展,鼓励竞争,构筑课程文化,关注课堂生态,彰显办学特色,从而让每一所学校在原有水平上实现新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更加优质、更有特色的教育。五、研究成效(一)普及了“学区制”这一概念,使学区内广大教职工了解并接受了学区这一新生命事物。(二)充分发挥了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团队整体教研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