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国家能够用行政力量控制农业生产。通过公私合营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最终形成。赶超战略下宏观政策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和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也随之完全确立。[编辑]推行赶超战略的成果是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工业经济体系。然而,推行该战略的过程却步履维艰,所付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1)由于人为地推行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发展战略,使经济结构遭到严重扭曲,由此丧失了本来可以达到的更快的增长速度。过密的资本构成抑制了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剧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相互分离的二元结构现象,由此丧失了本来可以达到的劳动就业和城市化水平。依靠高积累率维持的经济增长扭曲了国民收入的分配,致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扭曲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的封闭性,造成既不能利用国际贸易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不能借助于国际贸易弥补自身的比较劣势的局面。2)低下的微观经济效率。由于实行生产所需要素的统一调拨,生产出的产品全部上调,发生的成本统一核算,创造的利润全部上缴的企业制度,企业发展与其经济效益没有联系,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微观经济效率极为低下的问题,以致生产只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下进行。推行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特征的赶超战略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选择。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推行赶超战略的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1)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扭曲,收入分配恶化;2)企业效率低下,社会福利损失;财政状况恶化,通货膨胀蔓延。[编辑]赶超战略不能导致经济发展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压抑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直接表现在相对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导致宏观层次上产业结构的高度扭曲以及微观层次上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赶超战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取得成功,在其它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性质,而在于这种战略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