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建议:一、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二、课堂结尾应该有总结。最后谈谈牛艳琴老师的《这些是大家的》。这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了课程价值。《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具有多元性,注重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这些是大家的》一课,主要让学生能分辨个人物品和公共财物。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探究,让学生明白:不管个人物品或公共财物,大家都要爱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是怎样做的,知道以后应该如何爱护公物及公共设施。教学时,牛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等在现生活情境,谈议结合,分析原因,启发鼓励,让学生达到讲文明,懂礼貌,爱公物的目的。二、合理安排时间,课堂节奏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加快。牛老师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谈话精炼,环节紧凑,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动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道德品质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源泉。牛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思维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三、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牛老师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教学设计颇具匠心,能够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下面,我给牛老师提几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二、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印象会更加深刻。总之,三位教师做课各有千秋,都较好体现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打造生本化、校本化的课堂活动”。以上发言,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由于视觉不同,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也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