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三)提出多个问题预案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后,教师会提出多个引领学生学习的问题:“从哪能体会出父子间浓浓的爱?”“我为什么开始希望父亲给我做灯笼?后来为什么又后悔了?”……这么多的问题哪个才是最适合学生、带动全篇学习、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作用的主问题呢?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并论证。(四)预设教学过程,论证问题是否是主问题 1.论证一从以上这个论证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哪能看出父子间浓浓的爱”这个问题是可以带动全篇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这个问题,教学目标基本可以达成。但是,想要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前提是学生初读后能初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体会不出双向的爱。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就要靠教师的牵引,可见这个问题并不是最佳切入点。 2.论证二通过以上预设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为什么开始希望父亲给我做灯笼,后来为什么又后悔了”问题提出后,会让学生直接触摸文本,通过一步步深入理解文本后感受父子间浓浓的爱,做到浅入深出,比较符合学生的理解,并且通过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后,不仅带动全篇的学习,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适合学生、适合作主问题的。以上两次论证只是举例,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前会产生多个问题,就要根据每个问题进行预设教学过程,以便取舍。(五)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 1.抓住主旨切入“主旨”无疑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的标准。所以,教师往往透过主旨,就能提出一个带动全篇学习的主问题。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文章,文章主要写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听说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就决心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的故事。本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后,毅然决定回国的举动,体会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主旨切入提出主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华罗庚回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