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新课改的语文教学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22KB

文档介绍
认为是顾全大局,那时秦二世弑兄篡位,残暴民众,失去民心,才“一夫作难”“天下云集响应”。作为义军领袖的项羽应该知道其中的道理。而当时的项羽刚刚活埋了二十万秦军士卒,已失去了秦地民心,倘当时再杀了“劳苦功高如此”,尚未有背叛把柄的刘邦,也就意味着违背了诸侯间的盟约,其后果就进一步失去了天下诸侯的心,这样项羽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谈何霸王之业,雄霸天下。4、在情节的“空白”处想像思考。有些文章的情节说到关键处戛然而止,而又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如《项链》写到马蒂尔德知道自己经过十年辛苦才还清的原来是假项链,文章戛然而止,而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所以在教这一课时,可以针对作者留下的“空白”向学生提问,想象马蒂尔德知道假项链后的心理,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看法。5、在细节处揣摩探讨。一枝一叶总关情,文章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作者通过“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一个“睨”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机警和随时做好斗争的准备的勇气。同为御史记录,秦御史“前书,令赵王鼓瑟”,而“相如顾召赵御史,秦王为赵王击缻”,“前书”,“顾召”的区别表现出赵御史的反应慢,从而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和应变能力。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时机、角度和原则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和现代文时,我也有困惑,如何让学生的整体阅读以及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把握和提高学生高考答题能力如何结合起来。要提高学生语文高考答题能力就必须把文章上的支离破碎,怎样达到一个平衡点,有待今后教学中去探究。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