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原因分析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41KB

文档介绍
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三)学校因素1、师资力量薄弱,年龄偏高,不能满足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村小学生人数锐减,初中级以上学生人数上升,而高学历青年教师对下级补充不够,小学师资水平只能长期原地徘徊,最终会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条件还是相对落后,教师待遇也很低,优秀的大学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呆在农村。2、农村教育机制问题在农村读书,在时间上不像城市里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他们上午和下午放过学之后,大多书包一丢,或去帮着大人干农活或者玩耍去了,很少有人主动去读书。这不能怪孩子们,在城市里孩子们读书有许多人去监督着去做,而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环境。3、教学观念方法陈旧落后时代不同,当今的小学教师必须胸怀有童心童趣,这样才能融入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去。但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三心的应试教育,不变的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学校虽配备了电教室,但是由于受师资水平限制的原因,教育资源难以发挥优势。弄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这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有的学校为了应对上级评比、考核,频繁地考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冷落、批评、指责,他们很少受到表扬、鼓励、关心,一旦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就厌烦教师,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心理。4、学校教学课程开设缺陷大。由于师资类型较单一,经常一人包揽几个科目,专业不对配,最后常识科总是被“主科”挪用导致终结。造成单调化的学习课程,也是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上无形中也感到厌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