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产业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55KB

文档介绍
种培训),则应逐步引入企业化管理运作方式。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已有不少学校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方式。实践证明,凡是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方式的教育机构,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些学校与机构之间实际上已经展开了或明或暗的市场竞争。其争夺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资源以及市场资源(学生的就业渠道)。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竞争将愈演越烈。因此,学校或教育培训性机构的企业化、市场化,乃至整个教育的产业化,实际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我们应该对此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将其纳入合理、规范和有序的轨道。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中本末倒置现象严重,国家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95%花在了高等教育上,省级财政也是如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支出则主要由地市以下财政负担。这与发达国这恰好相反。例如,美国公立中小学经费支出中,联邦和州一级支出一般占50%以上。日本义务阶段教育经费支出中,仅中央财政即负担30%左右。新加坡政府对各级教育的津贴是:小学生100%,中学生98%,理工学院82%,大学75%,我国这种不正常状况是应尽快改变的。今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应逐渐主要靠个人或企业投入来支持,国家给予适当资助。对于国家特殊需要的人才,则可采取定点定向定人委托培养方式,由国家承担其主要费用,个人则承担为国家特殊需要服务的义务。除此之外,国家的教育经费开支应主要投向义务教育阶段,并重点向边远落后地区倾斜。这实际上也是改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投资方式。对于义务教育,今后也可采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教育投资。这些学校及培训机构可以采取微利经营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学生上此类学校应交纳必要的费用。在这里还应澄清一个认识,即义务教育应是指国家和公民要共同承担教育和受教育的义务,而不是让国家把义务教育的费用全包下来。有条件的个人可以、也应该多进行一些投入。当然,提供的投入多,也理应享有更好一点的教育条件。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