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材教法分析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1 |  大小:22KB

文档介绍
《观沧海》教材教法分析《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首诗,学生对诗歌的常识在小学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深入,各间学校教学的难易度也不同,所以先用一堂课的时间讲授诗歌的常识,再学习《观沧海》。学生对曹操也不甚了解,所以应先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曹操,再进入课堂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以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