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文化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及中心地位角色进行考察,认为庙会的这些功能构成基层社会独特的经济文化网络。在《鲁班会:清至民国初北京的祭祀组织与行业组织》一文中,赵氏探讨了鲁班信仰对于鲁班会这一祭祀组织以及各行业组织的影响,认为这些行业通过鲁班会展开的有序组织和管理成为内部整和的精神纽带和现实的力量保障。在《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一文中,赵氏以庙会为核心,探索了华北与江南历史文化现象的空间异同,特别是地区性差异,认为与北方庙会相比,江南的庙会与宗族组织、社区势力有着更为密切联系;赵氏通过这样的比较,进一步认为庙会折射出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互动关系,即民间社会利用国家,国家也利用民间社会。庙会作为民众的一种文化和经济活动,还反映了基层社会行善积功的思想和实践。赵世瑜的《东岳庙故事:明清北京城市的信仰、组织与街区社会》把行善积功的思想和实践放在区域社会史框架内探讨,认为行善积功的思想是“一般的知识或思想”,得到不同社会群体的认同,官员、地方精英和普通民众均参与其中,在庙会这种场合下,由社会地位所造成的“分歧”得到某种调和。庙会与基层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官府及乡土社会网络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成为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关注的热点,关于庙会的研究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参考文献[1]曹荣、华智亚:《民间庙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2]《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3]段柄仁:《庙会》,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5]赵世瑜:《东岳庙故事:明清北京城市的信仰、组织与街区社会》,载《东岳论丛》2005年。[6]刘稚:《秦榕.宗教与民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7]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的民俗性与乡土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