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从《故乡》教学寻中日语文教育差异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28KB

文档介绍
生格式化的批语,缺乏规范性的指导,对增强学生写作能力并无太多助益。反观一些欧美国家的国语授课对中学语文的写作技能、手法有明确的规定,如要求学生有明显的主线意识、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结构模式构建全文。  中国的语文教师更偏重阅读的教学,相对而言,写作训练缺乏体系化的有效机制,加之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经历有限、阅读量不足,因此有些同学在行文中模仿成分较大,主观创造较少,导致内容空洞而缺乏实感。中国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做到了如何将“情”引出,但“改”的功力却没下够。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修改圆润字句方能有效做到写作技巧的提升。  四、结语  同样的课文,教学设计不全然相同。中日语文课堂中鲁迅的《故乡》教学虽大体相近,于细节处的不同,足以见两国语文教学纲要对语文学习能力要求的差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但存在理论规划与实际操作情况的出入。《故乡》作为中学课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教师重复教学内容,难以产生新的阅读感触,中日两国教师普遍存在难将《故乡》教出新意的苦恼。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复杂性提高了文章的阅读难度,也导致现在有些学生“谈鲁色变”。  日本战后在教育模式上向西方靠拢,通过强化学生个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国民整体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关注现实生活,有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不尽如人意,日本语文教材指导教案严谨详尽,细致到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各项能力的考核,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课堂难有创造性,课堂的生动性就难以保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对口语训练也有作要求,但在教材的设计上缺乏将口语表达、写作训练融于教学实践的体系,因而实际教学中常被忽视,导致有学生不敢说、说不清,恐于写、写不好的现象。  两国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借他山之石,尝试引入他国教育所长,在教纲的要求下合理发挥自主创新,寻求与学生主体、教纲要求的契合点,使《故乡》教学的进入新境。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