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如何将幼儿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艺术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幼儿,给他们提供了表现自我,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它不会让幼儿做"陪读生"而浪费时间和智力资源.艺术也是最包容个性,包容个别差异,对所有幼儿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在幼儿国画教学中如何针对幼儿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3,在幼儿教育领域,艺术属教育范畴,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第一主体,排除了教师的干预就剥夺了教育的促进功能.因此在幼儿国画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幼儿这一教学的第二主体服务,在绘画中迷茫时的"点",困境中的"扶",停滞后的"帮",前进中的"引",都需要教师把握火候与尺度.教育作为科学与艺术,我们的追求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国画是神奇的民族艺术,作为教师引导幼儿使用国画工具与材料,领略其趣味性并有所实践,无意间播下一个认知,热爱,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可能性的种子.在这种观念与状态下,现代的中国孩子用自己的感受承接传统文化的尝试,对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预示.当我们弯下腰,保持与幼儿人格的平等,开始心灵的对话时,我们找到了教育的归宿;当我们蹲下身,仰慕幼儿绘画的天赋,解读画的语言与情感时,我们找到了艺术的真谛.附:主要参考目录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92年张齐《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吕嘉惠《教儿童学国画》江苏教育出版社《〈幼儿园教育指导教育(试行)〉解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少儿美术》杂志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