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正确答案。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我在设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设计以下三类开放性习题:(1)条件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这类习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多答案”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例如:将24个棱长1厘米立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摆?通过学生动手,出现了六种不同的摆法。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①4、3、2;②6、2、2;③6、4、1;④8、3、1;……还有学生认为不需要摆,只把24分成三个整数的积,能分成几种就有几种摆法。(2)条件不一定,结论一定的习题。设计此类题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结论,可能来自不同的条件,或不同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可激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从成功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在30□5中填数,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填?学生根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发现符合题目要求的填法不止一个,而是多个。(3)条件不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这类习题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分析,再过渡到综合处理,这是更高一级的数学思维活动。这类题的设计可将结论部分隐去让学生自己探讨,导出关系。例如,根据下面的条件,再添一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小营村去年生产粮食50万千克,(补条件),(提问题)?学生有以下几种编法:①前年产粮40万千克,问增长百分之几?②比前年增产10%,问前年生产多少万千克?③前年比去年少产10%,问前年的产量是多少?这道题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构成一个整体,融汇贯通。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注意从思维的兴趣、目标、方法、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