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二、比较阅读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