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泛,就是内容过散,要么节奏偏慢,纵横交错,一堂课下来,教者索然无味,学生又哪来的学习兴趣可言。翻开备课本,教学目标中“能认识几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怎样的兴趣,会写几个字。”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课堂教学目标模棱两可。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目标并不准确,也不适合学生,更谈不上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观自己的教学步骤,又确乎“教书”这活谁都能干得,无非是看看教参,写写教案,把教案上的内容搬到课堂,“照葫芦画瓢。”教了十年的书,才知道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 “拙论”之二:对照王教授的“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对一堂好课有了新的认识。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比如怎样导入、怎样利用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至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有限。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怎样才算一堂好课?”王荣生教授做了最好的诠释。王教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王教授说一堂好课应该有如下九级标准:1、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2、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3、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4、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7、教学内容相对集中;8、教的是“语文”的内容;9、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将这样的标准对照我的课堂,简直有一种“天方夜谈”的感觉,可望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