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33KB

文档介绍
反应。因此,顺势调节,让学生的顺从心理自觉认同,是达到满足反应的先决条件。五、克服从众心理的负效应:学生的从众行为虽然有积极的作用,但负面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调控和克服。(1)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独创性思维学生的从众行为容易窒息个体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不利于个体智力水平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盲目、不轻信,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对于这种标新立异的独立见解,教师及时表示鼓励支持、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赞扬,对克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起到了显著的矫正导引作用。(2)合理利用错例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进行调控和克服,比如用坚定的语气来问否定的问题:“你认为不正确吗?”或者通过“错例”、“反例”教学,让学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遭受失败的“打击”,从而克服随着大流走的盲从习惯,认识到盲目从众的误导性、危害性。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参考文献:[1]宋官东.从众新论[J].心理科学.2005.28(5):1174-1178.[2](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8).[3]黄培伦.组织行为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4]刘青.生活中的心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李淑艳.关于社会心理从众现象的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