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急性心肌梗死致室颤电除颤后溶栓20例临床分析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力在90min内开始进行PCI治疗的医院,而又不能在90min内到达有能力进行PCI治疗的医院,溶栓治疗特别重要。多项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溶栓治疗可以使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明显降低,越早溶栓患者获益则越明显。溶栓的时间窗通常设定在6h内,尽可能在该时间窗内开通冠状动脉,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心肌[6-7]。由于心肺复苏术过程中进行了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及电除颤等治疗,许多医生惧怕再行溶栓后患者会出现严重出血。我国2001年AMI诊断和治疗指南里将溶栓列为长于10min的心肺复苏术后的禁忌证,美国2004年指南中将其列为相对禁忌证[8]。其理由并不是基于实验研究的结果,而是出于心肺复苏引起的损伤可能导致溶栓出血等并发症增加的推测[9]。本研究对早期出现室颤的ASTEMI患者及时进行非同步电除颤,复苏成功率达100%,避免了气管插管及长时间胸外心脏按压等明显带有潜在创伤性的操作,无复苏后综合征。关于心肺复苏后溶栓,多数文献认为复苏时间宜短,应控制在10min以内相对安全[5]。笔者认为对于无创伤出血性的心肺复苏,如电除颤、短暂胸外按压的患者,应极积进行溶栓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濒死的心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泵功能,降低病死率。本研究中,20例患者室颤后立即使用300J或360J非同步电除颤,每例患者电除颤后均复苏成功,20例患者当中18例未行胸外按压,仅2例行短暂胸外按压,所有患者均未行气管插管,无明显创伤性胸壁及气道内出血。因此,及时有效的除颤复苏可使许多患者不需长时间胸外按压及气管插管而免于胸腔内及呼吸道的损伤;无创的复苏成功后,若无其他溶栓禁忌证,在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医院及时溶栓能明显提高其住院存活率,且溶栓治疗开始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另外,溶栓还可以改善微循环灌注,对防治复苏后多器官功能损伤有重要意义[2]。因此对室颤除颤后的ASTEMI患者,不要轻易放弃溶栓治疗。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