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德育教育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  |  页数:21 |  大小:164KB

文档介绍
会环境。Р第四章德育的可能性Р1、试述德育的可能性Р(1)首先是因为知识可教,而知识可以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以理性,而理性恰恰是现代道德生活的基本精神Р(2)其次是因为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道德可以间接地教。尽管现代德育发展正在证明直接的道德教学不是不可能,但是道德难以直接地教依然是一个普遍的事实。Р2、道德的学与教同知识和技能的学与教的区别Р美德虽然与知识和技能不无关系,但它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技能;学美德不同于学知识,也不同于学技能。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普通的知识通过口授式教可以学到,普通的技能通过训练式教可以学到,但是这两种教的形式都不足以使人学到普通的美德。单纯用口授和训练等方式不能直接教人以道德,但是,通过直接的教(传授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间接地渗透种种道德影响,却不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口授式教”和“训练式教”是“直接的教( direct teaching )”,那么,有意识地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就是“间接的教( indirect teaching )”。从“教”的直接意义上说,道德是不可教的;从“教”的间接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Р3、以事例说明“教”的意向性解释和成功性用法的区别Р(1)“可教”的标准涉及学与教的关系。比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介绍和评论思想家们对道德是否可教的见解。可是没有一个学生在听讲,他们心不在焉,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心中在筹划周末郊游活动,有的打开好易通电子笔记本在背英语单词。总而言之,没有一人在学。关于教与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强调“没有学就没有教”,一种认为“没有学也可有教”。这两种意见的冲突在于:我们既可以从成功的意义上把某种活动称作“教”,也可以从意向的意义上把某种活动称作“教”。成功意义上的“教”,指使人学会的教;意向意义上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