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能为师生打开一扇文学的大门,师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应用多种方式体味门后的广阔天地和它的无穷魅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图。(四)渗透调节,活动后续延伸促进幼儿发展现在由于生活形式和环境、观念的变迁,很多民间童谣缺少了念唱的群体条件、生活场景、语言环境等,但幼儿园则是幼儿群聚的环境。因此幼儿园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一良好资源,给民间童谣创造一个群体聚合,齐唱,齐念,齐玩的良性环境和场景。例如在课堂活动之外的晨间活动、班级日常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等活动过程中经常性开展民间童谣念唱比赛,知识竞赛活动;每逢传统佳节,开展民间童谣表演活动;幼儿园环境布置中加入民间童谣相关元素等。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幼儿会产生一种同伴相随的热闹感和真实感,情景性倍增,而且也拥有了和童谣相伴的游戏可能性,哼唱童谣时的参与度和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的增加。这不但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更能提升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再者幼儿身边的抚育者也会被带动起来一起参与童谣的念唱,在另一层面更促进了对童谣的吸收、转化、阐释和传承,形成家校相协的良性循环。民间童谣曾经是热闹在儿童口头,储存在人们心头,甚至潜藏在大众集体意识深处的民间文化瑰宝。因此在探讨如何继承并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复活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当下,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民间童谣,为这个古老的文艺形式,寻找新的生命源泉。:[1]钟敬文.歌谣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55-56.[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7.[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