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6KB

文档介绍
史、展示民俗、演绎生活、塑造文化旅游品牌。Р (二)发挥教育的功用,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组织特色活动,促进文化传承Р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育机构工作者们收集民族文化资源,把它提炼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讲授;邀请精通民族文化的专家或民间艺人作专题讲座,展示民族文化技艺,使受教育者了解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组织开展民俗特色活动展演等活动,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使大家在艺术熏陶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一代。Р (三)提升受众多元识读能力和多模态素养,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Р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介不断涌现并推陈出新,使信息的发布、传播与获取呈现多途径化,也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Р Р 因此,需要提高受众的多元识读能力,即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多种符号资源,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图像、符号、音效等多模态形式获取的批判性的识读能力和理解力。同时,注意受众的多模态信息素养的培养,即调动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地评价信息、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选取所需信息、呈现信息等。[3]面对无序失控的网络文化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受众应辩证分析,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发挥新媒介交互性、即时性、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对外传播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Р 【参考文献】Р [1]赵英臣,刘光辉.软实力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09(02):46-47. Р [2]江海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M].光明日报,2006,12(22). Р [3]周娜.语文课程中的多模态素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21-22. Р 责任编辑:张丽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