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去总结,所以他们感觉很轻松,也干劲十足。Р4.后测效果显著,有效地建构了科学概念。Р第二次试教后,我同样对一组学生做了后测:Р1.条形磁铁的磁力哪里最强? 4名学生都答对。Р2.那其它部位呢? 3名学生说往中间磁力是慢慢变小的,还有一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表达不清。Р由此可见,本节课的科学概念建构是成功的。但是在科学概念建构的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还有待加强。比如:对现象、结论的表达能力、实验时的相互合作能力、倾听的习惯等等都有待培养和训练。Р四、最后的反思Р其实教材中的很多同类型的实验课可以采取上述的策略或其一来精心设计,对科学概念的完整建构非常有效。Р例如五年级下册《热》单元中《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有一个“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实验活动(如图):Р 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这一实验现象用肉眼是很难观察的,对于概念的建构影响很大。Р因此为了能有效构建科学概念,我特意将此实验改为(如图):Р?Р 通过将钢条受热后长短的变化转化为通电、断电的变化,达到了将现象放大化,使学生观察起来更方便直接,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对有效建构科学概念是极有帮助的。Р还有也是《热》单元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节课中“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这一活动中课本中的实验是这么设计的:Р但这样设计很容易引起学生误会,他们会认为热在金属条中是由高到低往一边传递,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建构。Р因此可以改为如图所示:Р?Р通过这一改动,学生很明显可以看到酒精灯加热中间后,两边离得近的先掉下,远的后掉下,对建构热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这一概念是很有效的,同时为后面探究热在圆金属片中的传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Р 这样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只要对科学概念进行完整解读,定准教学目标,并对实验材料或实验方式稍加改进,再详制实验记录表、慢理实验现象,重视对科学概念有效建构的策略,就能深入、完整地建构科学概念。这是我继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