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体验Р缺失状态常常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活跃。在缺失状态下,个体认知的活跃是为了“消解”缺失,但并非总能达到目的。在此情况下,个体往往会出现某些奇异的心理,如产生错觉、幻觉。(潜能)Р崇高体验与成就体验Р与自我本性相违背的社会人事纠葛;焦虑Р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Р世俗艺术趣味、文化环境、个体存在Р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Р孤独体验与作家、艺术家的人格特征:独创性、创新意识、独立精神、超前意识Р阿波利奈尔:“由于诗人的探索本身的性质,他在他作为第一个发现者所进入的那个新世界里是孤独的。”(《法国作家论文学》)РB、孤独与同情心РC、孤独移情宇宙意识Р自己的爱不能被同类接受,就把它移向自然;不能获得同类的理解,就与自然对话。Р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归依体验Р神秘体验的三个维度:Р在神秘体验中必定有一个超越日常经验与智性逻辑的对象,主体在它面前充满了敬畏、震惊、信赖、臣服、归依之感;Р神秘体验作为通向这个对象的超常心理能力,既不是普通经验或日常感觉,也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理性;Р一旦通过顿悟、启示等超常心理能力与最高的美(终极的现实)契合为一,主体将会体验到一种心醉神迷的同一性体验。Р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常常不是离开具体的经验世界去追求超验的世界,而是从经验世界中体验到超验世界,从平凡普通中体验到神秘。Р归依体验的三种类型:Р向宗教的归依Р斯托洛维奇:宗教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消除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由于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所形成的心理紧张,这种方法通过精神异化代替了现实的异化,通过异化的异化获得虚幻解放。(《审美价值的本质》)Р向自然的归依Р对世俗社会与物质文明的制衡;对现代性反思Р卢梭:“回归自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РC、向童年的归依Р童年归依体验因而体现了艺术家幻想通过归依过去,在过去生活中重新发现存在意义,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异化。也决定了归依童年经验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乃至虚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