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精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75KB

文档介绍
儿童的好奇的心理,引发学习的兴趣。Р2.问题设计要有障碍性,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中要具有障碍性、挑战性,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从情境中找出答案,需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的。因为只有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如:李微老师讲授《生活中的推理》一课,注意了问题的障碍性和趣味性,出了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引导学生理解“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是什么意思。)那现在能确定他们分别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学生表示不能。教师又为学生补充信息: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现在我们有什么新发现?谁能想个办法来记录?(表格记录法)通过层层突破障碍,学生一步步解决了问题,研究探索兴趣高涨,教师借势进行知识延伸:小明、小红、小军三人有一人做了一件好事。他们各自都说了一句话,而且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小明说:“是小红做的。”小红说:“不是我做的。”小军说:“也不是我做的。”到底是谁做的好事?这样的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学习小组热烈地讨论起来,并学会了运用老师课堂上所教的方法,小组汇报时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Р3.注意问题的可接受性,尽量做到难易适度。Р所呈现的问题,要能让学生明白要我们解决什么,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太易了又觉得没有挑战性,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设计的问题要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连结处、关键处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思考机会,这样,新知识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从而充分调整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全体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