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25KB

文档介绍
Р 平时开展与读书相关的活动也是可以选择的,有利于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选项之一――教师可以经常举办读书活动,学生们可以介绍最近读过的比较好的书籍,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好的可以登在每周的手抄报上,从而激励学生们去阅读。Р 2.家长应该起好模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形成学校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他们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长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昔有孟母三迁,可见父母对孩子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Р 3.教师应该加强对孩子们课外阅读指导Р 首先教师应该对孩子的心理有个详细深入地研究,知道年龄不同的孩子适宜的阅读是什么。普遍认为4-6岁的孩子喜欢神话传说,6-8岁的还是适宜寓言故事,8-10的学生应当读童话,10-13岁更倾向于传记及传奇故事,13-15岁可以初步尝试接触文学类阅读,教师自身应当也有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师自身的读书品味和习惯影响学生的成长,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爱阅读的人,营造读书氛围,去营造和感受读书“场效应”阅读内容的开发与读书效果的取得是以教师的阅读量为基础的。Р 总之,好的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其重要,一本好书具有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两方面的优点,内容能够吸引儿童,情感则会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儿童通过对他们的模仿,逐渐健全他们的人格,无形中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Р 【参考文献】Р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Р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Р 【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Р 【4】鲁勇.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2004 Р 【5】吴式颖,任忠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