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的有机融合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1KB

文档介绍
定觉得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原因在于每个教师设计教学时,通常潜意识地面向自己的学生群体,以自己班的学生为标杆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方案,而且教师有自视为美的心理需求――否则就会失去自信。所以,与其让教师去修改别人的教案,还不如让他们说出别人的教案里少了点什么或者自己的教案里还能添加点什么,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观照、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多个既兼顾共性又富于个性化的实用教案,引导大家各扬所长,各补其短,这样才能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Р找准定位,让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得益彰Р我们知道,教案一般都由一些基本的目标要素、教学流程和方法手段构成。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要素,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流于形式。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是定位在研讨问题,就有利于教师在设计教案的基础上开展自我反思,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就有利于紧扣教学的需要,抓住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集体智慧释疑解惑;就有利于避免备课中的全盘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Р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教师坐在一起研讨的过程,更应是研讨之前教师个人研究的过程,是集体研讨之后,教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再思考、授课之后再反思的过程。Р集体备课追求的是信息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包括对教材的认识、对教法的思考等。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才会互相启发,才会及时捕捉他人信息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参与者才能有针对性地畅所欲言,才不会变成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同时也要保证参与者在集体备课前有充裕的时间琢磨。Р集体备课的过程应是集体解读的过程,它的立足点在于通过集体思维的碰撞激发出教师的教学灵感,通过信息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这里信息不仅包括每个人准备如何教的信息,而且包括每个人对研讨内容的感受、质疑等信息。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