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必匆匆上阵,越俎代庖,最好把问题移交给别组或全班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要记住,老师的示范分析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Р(3)回读文本,鉴赏批判,阐释拓展。Р语文课堂应当界定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让每堂课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看到文章的题目,想一想:文章的题目让你想到了什么?再看文章的目录、简介图片等,想一想,这篇幅文章讲的是什么?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多地尝试到成功感,有利于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培养。随着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必然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一全新的台阶,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多方面的进步,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在信息接受的障碍完全解除后,老师要让学生再回读一下文本。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关注文章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完整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回读中学生往往还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养成不轻信、不盲从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阐释拓展。或者让学生品评一下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提高其鉴赏和审美能力;或者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Р《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要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究。我们坚信有自信和探索干劲,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Р参考资料: Р1、黄本朝《自主、和谐、发展、创新》2002年第四期《中学语文》Р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