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改进历史课堂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27KB

文档介绍
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Р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深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他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每一课教学中都需要情感的激流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冲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撞出其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与渔,不如授之与欲”。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创造性智力,也需要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培养其学习兴趣,乐在其教,乐在其学。Р 四、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Р 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不止一种,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中,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对传统求同思维的挑战。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训练的同时,应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依据现有知识敢于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求异主要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而思维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伽利略由于对“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这一修道院老师的求异,才有了天文望远镜的诞生;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的求异,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Р 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挖掘和培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他们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并进一步学会创新。Р 参考文献Р [1]浅谈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04(8).Р [2]香港历史教学思维训练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Р [3]“为创造而教”——浅说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04(4-5).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