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站、社会停车场、加油站、客货运枢纽站等。交通设施的数量和规模作为强制性控制指标。Р校核新城道路系统,完善主次支路系统。Р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城市人口规模和开发建设总量相对应。根据区域功能发展和土地使用,合理确定基础设施的配置总量和结构。Р明确各级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建设规模与分布,区别表示现状与新增项(包括给水、供电、燃气、雨水、污水、水利、邮电通信等)Р划示有安全防护距离要求的市政管线走廊的走向和具体控制范围,如电力、燃气、石油输送等管线。Р?3.落实深化城市安全设施Р提出消防、城市避难场所的用地规模、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规模并布点,并尽量落实到地块上。Р(五)城市设计框架Р从宏观层面研究整个新城的总体空间意向。研究和总结城市总体风貌和特色,对城市自然特点、现状特点、绿色空间格局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把握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开放空间、城市轮廓、视线走廊等要素,组织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场所”体系,概括城市各类空间环境的特征。根据上述研究重点研究开敞空间及景观特色控制、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形态的特点、划定重点风貌区、提出整体建筑高度控制、建筑强度控制等控制引导要求。作为下一层次编制控规及城市设计的依据。Р1.明确城市设计控制要素Р 分析新城的景观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对景观控制区、景观控制带、景观控制节点等提出控制要求,落实各控制要素及其控制范围。Р2. 确定整体建设高度分区Р 提出建设高度分区,确定开敞空间、景观节点、城市地标的位置,提出各自对建设的控制要求。Р 高度分区是基于对新城整体建设形态的研究,按照新城城市设计框架提出的总体空间控制意向,目的是保障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特别是轨道交通)、人文和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相协调,防止新城盲目“遍地开花”进行高层建筑建设。高度分区表达应在新城街区控规整合图层面清晰反映,并在每个街区控制指标中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