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

上传者:你的雨天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78KB

文档介绍
心,那时候才可以度化众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悲心稍微有点足够,行为也不容易被外境同化,则应尽量发心去利益众生。当然,弘法利生不是为了钱财,现在有些人依靠佛法来赚钱,这种罪过非常非常大。佛经中记载:十不善业中,贩卖佛法来养活自己的过失尤为严重。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这方面理应值得注意!Р【反观自身】Р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Р——在初中后都应该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心态。Р【消文解意】Р【颂词解释】身体在做任何事情,或者安住于某种威仪时,首先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我安住的威仪是否如法?”然后在行事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身体是否按照前面所思维的那样安住了。Р【颂词分析】Р1.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初、中、后三种心态都很重要,如果做一件事情过程中,初、中、后三种心态始终明确也没有改变,业就圆满了。比如说杀生,刚开始想杀这个众生,产生这样的念头;中间的时候,准确无误地认知对境,知道自己杀的是天授(人名),并不是慈氏(人名);最后将其杀害,并产生一种随喜心。如果有了这三种心态,那造恶业就已经圆满了。Р2. 我们在做事之前,首先要用心,要清楚心的状态,清楚我们的身体应该如何安住。作为一名修行者,身体、行为方面应该尽量地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因此,我们必须详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是否如法,要尽量按照佛陀制定的准则去安住,如此就能够有效地阻止很多恶行的发生。而且,即便是按照佛陀的教言把身体的威仪如是安妥好之后,还要时时细察。因为我们行持任何一种威仪都不是一两秒钟的事,短时间肯定比较容易将身体安住在规矩的状态,但随时间的流逝,还是要继续详细观察——我这个身体是不是真实地按照最初的设想在安住,发现错了就要调整;如果身体正在按照预先的状态在安住,就继续保持;过一段时间,再观察一下身体有没有出什么问题,如果正确就继续安住;如果出现问题,反观之后马上调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