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对钟面记时方式的集中探讨,在对比中凸显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联,并借此强化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意义理解。Р 教学时,以“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是24小时”、“如何记录24小时”等作为教学的主线,借助学生的经验载体“钟表”和半抽象的“时间尺”, 帮助学生建立24时记时法的概念。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逐步出示图(1):Р Р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能将一天的24小时记录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在解决看课表、看标牌、报节目单等实际问题之后,总结归纳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逐步出示图(2)。Р Р 剖析: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供给学生大量鲜活的、富有情趣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把准知识内涵,理顺知识主线,明确认知重难点,运用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楚,脉络清晰。Р 三、“画”在解题指导时,运用数形结合思想Р 例:“图形与几何”领域。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单元练习题:“把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Р 剖析:学生受题中“剪去”“剩下”等词语的干扰,往往误认为周长变短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出示题目中的信息,并通过平移引导学生发现剩下图形的周长与原来图形周长的关系。如下图:Р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剩下图形的周长=原来图形的周长;体会到当图形变小Р时,周长不一定变短。Р 此案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转化成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为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学埋下伏笔。Р 日本数学史家米山国藏在他的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说道:“不管他们(指学生)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即使把所教给的知识(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全忘了,唯有铭刻在他们心中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