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26 |  大小:196KB

文档介绍
知识迁移,让学生自己利用结构学习其他同类的知识。Р例如:“多位数加减法”的教学,教材将此内容按多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多位数的进位加法→多位数退位减法的顺序安排在了两个单元。为了使学生建立起整数加减法的整体认识,我们按教材块的结构进行整体式教学,采用整体感知,局部雕琢的教学方法,在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数值扩大,将多位数加减法整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试算,从而促进学生自觉的进行知识的迁移,掌握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初步掌握计算方法后再对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及0的处理问题这一难点进行各个击破,最后将整个知识块进行整理,形成系统。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而且整体把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的知识结构,清晰理解了本知识块的来龙去脉,并且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比较深刻,从而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做好了知识迁移的准备。Р另外,在数学知识中有不少内容反映了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的数学知识对比性强,学生不易区分,很容易混淆。因此每每遇到这样的数学知识教师总是习惯于将它们分别讲授,待扎实巩固后,再进行对比性综合练习,其目的是防止学生过早混淆,但在进行对比练习时,却发现学生仍然无法跋涉出混淆的境地,仍然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综合练习,才能完全掌握。为什么教师推迟了对比时间,却无法摆脱混淆的境地?当教师有意识的将对比时间推迟后,却无形中将紧密联系的概念人为的割裂开来,知识一个个孤立出现,学生无法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揭示其本质,虽然推迟了对比的时间,但学生仍然无法摆脱混淆的境地。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些有对比关系的数学内容呢?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些有对比关系的内容,集中在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内,采取整体交叉对比的形式呈现,将对比的时间提前,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辨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灵活运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