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18KB

文档介绍
程建设上注重除课程和实践教学之外的隐性课程Р(如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政课课程结构的改革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思政课与社会环境变化、社会实践、大学生实际脱节,不能及时而深刻地反映时代发展趋向的问题。Р 课程评价体系从侧重甄别转变为侧重发展。以往的思政课程评价注重结果,侧重甄别和评优,忽视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随着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课程评价出现新变化:第一,评价目的不是为甄别和评优,而是为学生个体的发展。第二,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第三,评价主体突破教师是学生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形成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第四,评价方式由定性评价转变为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方式,提倡开放式评价。Р 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敢于突破旧有模式,推进创新,不断在创新中体现特色,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更具实效、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Р Р 思政课要注重实践资源Р Р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材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教师要打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资源的狭小界定,用开放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课堂以外,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进行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以实践活动形式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问题展开教育。教师“在活动中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处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