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Р 2.不能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Р 有了一定经验的中年教师往往会受经验的影响和制约。这些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更多关注的是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指导, 忽视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甚至更多的教学凭着经验想当然地教学,更多的只关注了知识的现象。以前这样教没问题,但现在好像失灵了,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去深入思考数学本质。如“3的倍数特征”“年月日”的教学,我们以往只是让学生观察现象找规律,而为什么出现这些规律却从未思考过。Р 3.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教材Р 特别是新教师,普遍认为读教材是为了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为设计教案去理解教材,为更好地实施教学过程作准备。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生可能的学习困难、学生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如案例Р“三角形三边关系”:很多老师是让学生讨论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而教材主题意图是生活中几条路组成一个三角形寻找最近路线。Р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的教材解读中,主要存在整体观念的缺失、无法把握数学的本质、不能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等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上述总结出来的诸多问题,老师必须做到无遗漏地读出每页教材中呈现的所有信息,即教师要回答书上有什么;揣摩编写者安排这些信息的意图,即教师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弄清楚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思考教学设计,即教师要回答怎样做。Р 参考文献: Р [1]孙国春.小学数学教材解读集体偏差现象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 Р [2]王成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6. Р [3]李成芳.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的现状透视及解读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